《本草纲目》李时珍笔录史料:“明朝有个荆和王妃刘氏,年龄七十左右了,突然一天得了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宫里的大臣御医都束手无策。父亲作为太医吏也诊察了病人情况,可是病人牙关禁闭所开药方不能喝下去。最后不得已,打去几颗齿,浓煎藜芦汤灌下去。过了一会,噫气一声,遂吐痰而苏醒过来,调理一段时间后逐渐好转了。”李时珍笔下的病人乃是由痰迷心窍,风痰入络阻遏气机成为中风,李时珍的父亲开了祛痰药方藜芦汤而使得病人痊愈过来。在古代中医看来,“痰为百病之因”、“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阻于肺,会发生气喘、咳嗽、咯痰的症状;痰阻于心,会发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失眠等;痰停于胃,会发生恶心、呕吐、胃胀等症;风夹杂痰入络则会中风、痴呆。那么中医所说“百病皆由痰作祟”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痰”在中医分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之痰,这个是我们能看得见的,比如从喉咙气管吐出来的,咳嗽咳痰的痰;还有一种是无形之痰,可以理解为体内的杂质废物。咳出来的“有形之痰”不难对付,停滞在经络中的“无形之痰”才难缠。很多现代病,如三高症、脂肪瘤、不孕不育、胃病、中风、心脏病、脑血栓等,都与痰邪有关。古人言“百病皆由痰作祟”意在突出“痰”作为一个重要致病因素的分量之重。所谓“痰迷心窍”、“百病多由痰作祟”,都是无形之痰在影响人体。体内无形之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痰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凡带有痰性特征的病症发病,引起这些病症的因素都被称为无形之痰。瘰疠,痰核,和停滞在脏俯经络中等组织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无形之痰的形成与五脏六腑有一定的关系,它是我们人体津液失于正常的气化所产生。就呼吸系统而言,它主要产生于脾和肺。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可以把我们吃进肚子的食物和喝的水运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精微成分,然后输送到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来营养我们全身。如果我们在饮食上不注意,食物到了胃之后可能会影响胃的运输功能,随之而来的脾胃就会受到损伤,影响运化运输,此时就会使得津液变成痰。这种痰随着脾气上升进入肺,从而影响肺气的宣降。对于脾来说是这个道理,对于肾肝都是如此。如果暴饮暴食,同样可能导致脾气损伤,影响脾胃消化,从而产生痰。如果偏食,如偏食肥甘厚腻的食物,或者过食寒凉的食物,都会损伤脾胃;如果过于食用辛辣食物,容易产生湿热、热痰;如果过于食用油炸食物,可能产生痰,进而影响呼吸系统,产生痰热、痰湿等疾病。
体内有无形之痰的人,一般会感到疲累,关节处有强烈的重坠感,舌苔白腻,脉象较滑和濡。如果不能及时消除体内的无形之痰,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引发中风、脑炎、哮、恶性肝炎等疾病。丰隆是化痰第一穴,一般无论什么疾病,只要和痰有关的都首选丰隆穴,有“痰多宜向丰隆寻”的说法。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中医认为它能“健脾胃,化痰浊”,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按揉丰隆穴之后,可以帮助吐出过多痰液,这是其中的一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按揉完丰隆穴之后,没有痰吐出,但是痰散了,喉咙也舒畅了,就是不知道痰哪里去了。出现这两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但只要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中的一种,就是病情好转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