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很多临床科室会送检患者病变组织到病理科做检查,之后医生根据出具的病理报告来指导患者治疗。
拿到病理报告后,很多患者和家属在阅读病理报告时,会对报告中出现“瘤”字样感到担忧,认为这意味着恶性肿瘤。那么,在病理报告中,出现“瘤”就是代表恶性的吗?今天我来为您解答。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病理报告?
病理报告是病理科医生对患者送检的病变组织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改变,最终得出病理诊断所出具的报告,它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确认患者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在医生眼里,“瘤”到底是什么?
在医学领域,“瘤”是指异常增生的组织团块,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不同的“瘤”性质不同。多数病理报告中所说的“瘤”是咱们常说的真正意义的肿瘤,但有的病理报告中出现的“瘤”并非真正的肿瘤,例如“动脉瘤”、“牙龈瘤”、“炎性假瘤”等,这些名称中的“瘤”只是该病变的名称,并非指肿瘤的性质。因此,在阅读病理报告时,不要谈“瘤”色变。
“瘤”一定是恶性的吗?
“瘤”其实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肿瘤常局部生长,边界清晰,不浸润,不转移,对机体危害相对较小,一般为压迫症状。而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大,能够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可发生远处转移,除了引起压迫症状外,还容易出现溃疡、出血、穿孔等,有的会侵犯神经,引起顽固性癌性疼痛,严重破坏患者生存质量,危及生命。
病理医生在观察病变组织时,会对病变的形态、结构、细胞特征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如果观察到的病变符合良性肿瘤的特征,一般称之为……瘤,会在报告中使用诸如“纤维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等诊断术语。相反,如果观察到的病变符合恶性肿瘤的特征,病理医生则会在报告中使用诸如“……癌”、“……肉瘤”、“……淋巴瘤”或“……母细胞瘤”等术语。但也有些例外,如精原细胞瘤
为了更好地理解病理报告,建议患者在阅读报告前向医生进行咨询,医生对报告中的术语和疾病的性质进行解释,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目前疾病状态和后续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