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脂肪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芥子善化皮里膜外之痰,多种用途治疗脂肪瘤 [复制链接]

1#

芥子,这一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在夏末至秋初果实成熟之际被精心采收。为了获取纯净的种子,人们通常会将整株植物连根拔起,或是直接摘取成熟的果实,经过晒干后,再打下种子并去除果壳、枝叶等杂质。这种种子在我国的多个地区都有产出,尤以河南、安徽两地的产量为最。莱菔子,即萝卜的种子,与苏子(紫苏的种子)及白芥子(芥菜的种子)一同,在中医领域里有着独特的地位。中医认为,芥子性辛、温,能够归入肺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的功效,同时还能散结、通络、止痛。它常被用于治疗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以及痰湿流注、阴疽肿毒等病症。

莱菔子一般用量为3~9克,可外用适量。在中医里,贝母主要消解热痰,对寒痰效果不佳,而半夏则擅长消解寒痰,对热痰作用有限。南星药性峻猛,常用于中风闭关等重症,需斩关直入。但对于其他痰病,若无坚闭之症,则不必非用南星不可。相比之下,白芥子在化痰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消去皮里膜外的痰涎,效果胜过半夏和南星。半夏性燥伤阴,南星味重伤胃,而白芥子既能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实为佳品。古代医书《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记载莱菔子为辛温无毒之药,归鼻经,能除肾邪气,通利九窍,明目聪耳,安定五脏。若长期服用,更能温养中焦。《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李中梓描述莱菔子为辛温之药,无毒,可入肺、胃二经。它擅长下气,能止翻胃,消解疟癖,辟除鬼邪,驱散疰气,并可清除皮里膜外的痰涎。此外,用醋研磨后,莱菔子还可用于外敷治疗射工毒。芥子,这一独特的中药材,其具体治疗作用颇为广泛。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李中梓对其功效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芥子性味辛温,无毒,能入肺、胃二经,擅长下气消痰。它不仅能止翻胃、消解疟癖,还可辟除鬼邪、驱散疰气,对于清除皮里膜外的痰涎有着显著的效果。此外,当遇到射工毒等外邪侵袭时,用醋研磨后的芥子还可用于外敷治疗,以解毒止痛。

2、白芥子花椒外敷法,缓解膝关节疼痛

曾有一位33岁的女性患者咨询,她因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导致左侧膝关节在过去一年中反复出现疼痛、发凉的症状,仿佛有冷气不断侵入。患者舌苔白腻,双侧膝关节退化,左侧更是有增生现象,左膝冷痛、乏力,并伴有活动时的响声,尤其在上下楼梯或天气变化时,症状更为明显。经诊断,她的情况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伤及膝盖,正气不足。在辨证调理的同时,我推荐她尝试使用白芥子花椒外敷法来缓解疼痛。[材料]白芥子与花椒各取20克。[用法]将这两种材料焙干后碾细,再与鸡蛋混合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为了防止药液流失,先用草纸包好,再以毛巾进行包扎。敷好后,患部会在5-7小时内开始发热,此时需在发热3-5小时后解开包扎,以免患部出现小泡。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一般需要反复敷贴3-4次;症状较轻者,-2次即可见效。[作用]此法能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结果]经过连续几次的敷贴,膝关节的疼痛会明显减轻,膝盖冷感也会逐渐消失。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诸症均可逐渐平复。

3、寒型肺癌的黄金治疗组合

麻黄与白芥子,这一对黄金搭档,在肺癌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麻黄,性温味辛,能发汗解表、温肺散寒,同时具有通络散结的功效,能有效化散癌块。白芥子,同样性温味辛,入肺胃经,不仅能温肺散寒、化痰散结,还能止咳平喘、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尤其擅长化散皮里膜外经络之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寒型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在临床实践中,麻黄与白芥子配伍治疗肺癌的方法常能取得显著效果。通过这一疗法,每个肺癌患者的病灶部位都会在对应的皮肤毛孔中排出黑色毒素。经过两个月的治疗,癌块尺寸从2.8cm×3.4cm显著缩小至.2cm×.6cm。麻黄与白芥子,这两味物超所值的药物,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既经济实惠又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4、化痰止咳的良方——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一个适合老少皆宜的食方,对于化痰平喘具有显著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后久咳不愈,不妨尝试一下。其制作方法简单,只需将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各5克,用3碗水煎至一碗半,然后分次服用,即可达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5、脂肪瘤的中药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对于癌症、包块、痞块以及积聚等病症,若痰浊凝结形成类似粉瘤或脂肪瘤的结块,白芥子常被用作首要治疗药物,其功效犹如战场上的先锋,为其他药物开辟通路。曾有一位手部脂肪瘤患者,其症状表现为众多的小颗粒。我指出,这些脂肪瘤实际上是痰浊在体内积聚所致的堵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建议他服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同时配合丹参、菖蒲和皂角刺等具有活血开破功效的中药。经过30余剂的治疗,令人惊喜的是,他的瘤结竟然逐渐消退了。

6、冷哮的治疗

中医典籍中,三伏贴的渊源可追溯至清代名医张璐。他在《张氏医通》中详细记载了白芥子涂法,这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冷哮的治疗。在《张氏医通》中,关于冷哮的治疗,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在夏季三伏天,采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等药材研成细末,用姜汁调和后,涂抹在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位上。涂抹后,可能会感到麻瞀疼痛,此时不宜立即去除,需耐心等待三柱香的时间后再去除。每隔十天涂抹一次,如此进行三次,便可有效去除病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