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6/c2oigrd.html脂肪瘤,在现代医学看来只能反复切除的良性肿瘤,其实在中医看来不过是一堆痰湿而已,是体内运化不及,排不出去,淤结在皮肤表面就形成了包块。在医书上形容它是“皮里膜外之痰”。
“皮里膜外”这个地方,一般药物很难进得去,但并不是说没有,它就是——白芥子。
白芥子味辛性温,尤善行散,它就像是精准的狙击枪一般,直直地攻入皮里膜外,把里面的痰湿豁出去。
朱丹溪曾说过:“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药品化义》也曾提到,白芥子“专开结痰…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医案,就明白了。
患者陈先生,广东人,48岁。自述近半年来,身体多处出现皮下脂肪瘤,尤其是腰腹部及背部,大的像鸽蛋,小的像黄豆,触之质软,边界清晰,无明显压痛,但影响穿衣及日常活动。
视频问诊看其体型偏胖,细问得知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时有口干口苦,大便偏干,小便黄。观舌质红,苔黄腻。
考虑到广东地区气候湿热,加之患者饮食习惯,辨证为湿热内蕴,痰瘀互结。
我的治疗思路是: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并重用白芥子以增强化痰散结之力。
开方:白芥子,薏苡仁,茯苓,黄芩,黄连,桃仁,红花,浙贝母,半夏,枳实,甘草。
具体来说一说:
方中重用白芥子,以其温肺化痰、利气散结之特长,专攻陈先生体内之痰核(脂肪瘤)。薏苡仁、茯苓清热利湿,从源头上清除湿热之邪;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加强清热之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散结,助痰瘀消散;浙贝母、半夏辅助白芥子化痰散结;枳实破气消积,促进脾胃运化;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结果呢?
患者服用上方7剂,自述口干口苦症状减轻,大便较前通畅,脂肪瘤无明显变化。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并嘱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减少肥甘厚味摄入。半个月后,脂肪瘤质地明显变软,部分瘤体体积缩小,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症状基本消失。调整方剂中部分药物及剂量,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反馈脂肪瘤小的基本全部消失,大的也只剩黄豆大小了。叮嘱继续服药,最终脂肪瘤消失。
温馨提示:每个人情况不同,用量也不同,具体到个人时需根据其情况辨证,因而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