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脂肪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题丨肿瘤药头破血流难避免,仿制药新药 [复制链接]

1#

本文为艾美达肿瘤药专题系列内容中篇

在上篇(专题丨集采大杀价,肿瘤药也在内卷化(上篇))内容里,我们回顾了集采给肿瘤药市场格局带来的巨变。这种变化意味着,已通过一致性评价/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几乎只有“集采中标”这一条路可走。而对于处在立项阶段,或者正在进行研发的仿制药品种来说,仍有“割肉”躲过集采的机会。那么,当前肿瘤仿制药的申报情况如何?肿瘤药领域的研发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仿制药品种堆积,生物制剂或难逃一劫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五批集采可能纳入的品种,业内已有相关预测。在肿瘤药领域,从已过评仿制药品种的数量来看,现在符合国家集采条件的“危险品种”包括奥沙利铂、多西他赛、地西他滨、来那度胺、阿法替尼等。

注:上表为未进入集采的,新注册分类仿制药及通过/视同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

数据来源:NMPA

尽管,生物制品尚未被系统性纳入集采,但相关的试点早已陆续开展。无论是年1月武汉市的胰岛素集采;还是年10月山东省集采纳入重组人促红素;或是年10月,国家医保局答复生物制剂集采相关问题时回应道:“......将适时开展集中带量采购”,都说明了国家未来把生物制品也纳入集采的决心。因此,一些竞争相对充分的品种,如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被纳入集采的风险非常之高。从下图近三年肿瘤药仿制申报的受理号数量可以看出,近年来企业尤其偏好小分子靶向药物,阿法替尼、托法替尼、伊马替尼等品种的申报数量达10个以上。也许,过去数量冗杂的品种还可以借助市场增量的红利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现如今一年一度的医保谈判和常态化集采,意味着“扎堆”的品种必将面临降价竞争,即便上市也难以收获高额回报。

注:统计时间为.1.1-.4.7;“仿制申报数量”以受理号统计;颜色标注为已被纳入集采的品种

数据来源:艾美达公共数据库

新药品种依然扎堆,靶点开发同质化肿瘤药巨大且持续的增量市场,引得众多企业争相布局肿瘤药领域,不仅仿制药品种呈现出堆积现象,在新药的临床研发方面,也呈现出靶点扎堆的高同质化现象,以至于业内调侃国产PD-1多到可以用来洗澡。而这些投入了大笔资金、大量时间的相似品种,未来都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吗?从整体数量上来看,过去一年尽管有疫情影响,但企业对肿瘤药的热情不减。据CDE药物临床试验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年1月1日-年12月31日,共有项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注册,其中肿瘤药物临床试验项,较年增长了52.3%。在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共涉及中抗肿瘤试验药物,较年增长了36.7%。从靶点数量上来看,年我国肿瘤临床试验的药物中,靶向药共种,涉及的靶点超过种,双靶点或多靶点药物达54种[1]。在申报上,年,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是1类新药申报的热门治疗领域,其中小分子靶向药和单抗类药物仍是主流。据CDE数据显示,年1月-年1月,肿瘤相关药品的申报数量个。从靶点分布来看,PD-1/PD-L1、EGFR、VEGFR靶点相关数量均超过10个。从靶点分布上来看,据文献统计,截至年1月,我国共有款处于临床开发中的抗癌候选药物,包括款metoo/mebetter和款firstinclass药物。在me-too药物中,靶向CD19的CAR-T细胞疗法数量多达56种,EGFR、PD-1/PD-L1靶向治疗药物分别达44种和32种[2]。

图片来源:《TrendsinoncologydruginnovationinChina》

在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上,以HER2为靶点的疗法为例,近10年来IND获批的数量达46个;当前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