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脂肪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肿瘤二科开展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可视 [复制链接]

1#

年5月7日,肿瘤二科成功开展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该患者是右乳腺癌治疗后复发,需要继续进行周期化疗,因其外周血管条件非常差,且只能在左侧肢体输液,所以PICC导管是很好的选择,患者曾经治疗也置入过PICC导管,为保证PICC导管的顺利置入,在置管前完善了左上肢血管彩超、凝血功能等检查,在置管过程中患者配合得很好,置管很顺利。成功地为患者建立了一条安全、无痛、有效的绿色输液通路。

何为PICC?

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具有长期性、安全性、无痛性的特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对于肿瘤患者,需要反复输注化疗药物及营养液,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减轻对血管的损伤,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能为患者建立安全、有效的输液通道,所以PICC导管被称为肿瘤患者的“生命线”。

PICC置管技术目前,PICC置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接穿刺法:又称为“盲穿”,常规穿刺点为肘下两横指处,由于肘关节处是常规采血的部位,血管内膜多有损伤,尤其是肿瘤患者,采血频繁,导致肘关节下置管局限性大,成功率低,且并发症多。2、肘关节上采用改良塞丁格方式盲穿置管:优点是肘关节上较肘关节下置管由于避开了关节活动,并发症较肘关节下置管低,缺点是由于肘关节上肱静脉常有动脉和神经伴行,盲穿不能直观地了解血管和周边情况,可能会损伤动脉和神经。两种盲穿置管都要求血管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穿刺,血管的评估需要置管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穿刺和触摸血管的经验,要充分了解血管的走向且要避开动脉,特别是肘关节上盲穿者。3、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可视置管:使置管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在B超引导下肘关节上置入PICC,血管超声能清晰的评估靶向血管的状况,充分了解血管内膜是否粗糙、血管壁厚薄、血管直径大小、血流速度、距皮深度、有无血管畸形。合理选择粗直、管腔无狭窄、无异常途径分流和反流的血管,并可根据血管深度选择进针角度。肘关节上置管可以避免因肘关节活动导致的导管摩擦血管内膜,有效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可视PICC置管术

(图1:穿刺前用B超探头检查血管)

(图2:选择靶向血管)

(图3:选择靶向血管准备进针)

(图4:B超下血管显影,中间强光点是导引针显影,此图显示导引针已成功刺入血管)

(图5:穿刺成功,送入插管器)

(图6:置管结束后可用B超探头检查导管有无进入颈静脉)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肿瘤二科的静疗技术又进入了一个新台阶,医院静疗工作的长效发展,真正的做到了“一管到底”,为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安全、有效的完成治疗。

作者简介Abouttheautho石萍主管护医院肿瘤二科编辑:石萍审阅:杨媛媛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