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白芥子、生牡蛎、半夏、炙僵蚕、昆布、大贝母、海藻、胆南星、海浮石和生姜等。(国医大师朱良春)
我们来看一看方中的解决思路:
首先是半夏——半夏是化痰药里效果最好的,这个是大家公认的,所以它经常出现在化痰的方子里,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陈汤”、泡脚神方“温胆汤”。
胆南星——也是一味化痰之药,在业内也是小有名气的。
白芥子——能够清除体内的皮下脂肪,而脂肪瘤就是在皮下形成的。
大贝母——说到贝母,你可能会熟悉浙贝母和川贝母,但大贝母,又叫土贝母,虽然长得不好看,土里土气的,但消肿散结却是一把好手。
海浮石——一种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石头,因为质量轻,容易被海水冲到岸边。古人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将其用于中医治疗。由于来自大海,海浮石味咸,因此具有散结的功效。这正是古人积累的经验之一。
此外,僵蚕、海藻、昆布、牡蛎都有化痰散结的功效。
生姜——保护脾胃。
纵观全方我们会发现,朱老正是围绕着化痰全面布控,消除了脂肪瘤。
而关于这张方子,朱老还留下了不少精彩的医案。
比如在年,朱老就曾接诊过一位女患者,女子姓李,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一开始身上长了个肉瘤子,既不痛也不痒,但时间久了慢慢有增多的趋势,到后面,胳膊上、腿上、背上全是。这医院做个检查,经诊断为脂肪瘤。她在找到朱老之前,前前后后已经喝了不少中药,也不见效果,心中不免失落。
朱老先是一番宽慰,然后又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在上方的基础上先后做了四次调整。服药三个月,脂肪瘤逐步缩小,直至消失不见。
话说回来,为什么消除脂肪瘤需要化痰呢?
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丹溪。
朱丹溪是元代医学家,他在行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病人,这些人的皮肤上生长着一个或多个小肿块。朱丹溪仔细观察了这些病人,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体内有过多的痰湿。
慢慢地朱丹溪总结出一个有价值的经验,将这些皮肤上的肿块称之为痰核。这些东西怎么来的?过多的痰湿在体内凝聚而成的。朱丹溪的这一观点在后来的医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在治疗脂肪瘤时,中医往往以化痰为主要方法。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有问题可以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