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皮脂腺囊肿,常被人们称为粉瘤或皮脂腺瘤,实质上是由于皮脂腺管口闭塞或狭窄导致的皮脂瘀积。尽管它并不是真正的肿瘤,但文献资料显示,这种囊肿存在恶变的可能。
皮脂腺囊肿可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但主要发生于青年群体。这种囊肿通常生长在头、面、臀和背部,甚至有报道称阴囊内也会发生。它常常是单发的,偶尔也会出现多发的情况,外观上呈现为圆形,质地中等或带有弹性,且没有波动感。囊肿的囊壁会局部向皮下突出,边缘清晰,按压时可以活动。在囊肿的肿块上,可以观察到皮肤表面的皮脂腺开口被阻塞的小黑点。囊肿的内容物通常呈现为白色豆腐渣样。
值得注意的是,皮脂腺囊肿通常为圆形、质地中等,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囊肿表面出现红肿,甚至可能破溃而暂时消退,但随后会留下瘀痕,且容易复发。对于这种病症,通常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
囊肿易感染,因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多数情况下,采用完全切除的方法以防止复发和恶化。
.超声诊断特点
在超声检查中,皮脂腺囊肿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由于囊壁较薄、声阻抗差异较大,囊肿后方通常伴有增强效应,这是其主要的超声表现特点。典型的超声声像图显示,皮脂腺囊肿紧邻皮下,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域,具有囊性特征,且囊壁界限清晰。在囊肿的顶部,可以观察到斜行蒂状低回声影,这一特征延伸至皮肤表面,形成了独特的“苹果征”改变。感染时,皮脂腺囊肿的体积会突然增大,其外形变得不规则,内部回声也不均匀,呈现出极低回声或无回声。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皮脂腺囊肿的囊腔内部通常没有血流信号,但在某些情况下,囊肿周边可以观察到少量的点状血流。当感染发生时,其内部将不再显示血流信号,而周边则会出现丰富的血流信号环绕,形成明显的血流信号包绕现象。
在频谱多普勒超声下,皮脂腺囊肿周边的血流频谱主要以动脉性为主,且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的范围在0.58至1.0之间。这一表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囊肿及其周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表皮隆起及小黑点是重要诊断特征。在超声影像上,皮脂腺囊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苹果征”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囊肿向皮肤表面延伸的排泄管道所产生的斜行蒂状低回声所致。
在诊断皮脂腺囊肿时,我们需要将其与几种相似的病症进行区分。包括表皮样囊肿、脂肪瘤和纤维瘤等。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结合超声影像等辅助检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鉴别这些病症,从而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
表皮样囊肿通常由于外伤导致片断皮肤附件被植入真皮内,从而形成种植性囊肿。这种囊肿的特点是皮肤表面无小孔,其内容物为角质蛋白。相比之下,皮脂腺囊肿的表皮通常会有轻微隆起,并可见小黑点。
毛母质瘤与皮脂腺囊肿在发病部位上有相似之处,但毛母质瘤的表面皮肤并无隆起或小黑点。通过超声影像,毛母质瘤呈现为实性低回声,其内部可见钙化强回声,且在彩色血流检查中,瘤体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而皮脂腺囊肿则表现为囊性回声,且在彩色血流检查中,囊内并无血流信号。
皮下脂肪瘤是一种位于皮下脂肪层的团块,它没有包膜,且通常呈现为高回声或等回声。当体积较大时,可能会表现为低回声。值得注意的是,加压时皮下脂肪瘤可以轻度压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