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树立行业正能量,挖掘和鼓励更多优秀医务工作者,充分展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年1月10日,由《医师报》举办的第六届医学家峰暨《医师报》创刊15周年发展论坛会在京举行。
第十二届全国*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曹泽毅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终身名誉会长殷大奎,以及全国多位院长、科主任、医药界先锋企业及媒体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对”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中国健康公益之星”等医药行业的先进代表进行了表彰。医院缓和医疗科主任余慧青教授荣获年度“推动行业前进的力量”十大医学促进专家。
她时刻谨记医者职责:“竭尽全力除民众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扎根临床30余年,她初心不改,致力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带领团队创建了重庆市多个第一:最早成立目前也是唯一的肿瘤缓和医疗专科;第一个重庆市姑息治疗医学专委会,并任首届主任委员......她在重庆地区率先提出并践行肿瘤患者“全人、全程、全团队、全家庭、全社会“的“五全”诊疗理念。她建立了区域性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联合体,构建了恶性肿瘤早期姑息治疗关键技术——WARM模型,医院推广应用,吸引了47家医院、科室加入。填补了重庆地区恶性肿瘤早期姑息治疗的空白,为西南地区癌症疼痛规范化诊疗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的父亲说医生是一份伟大且有意义的职业,一旦认定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我今后的从医道路上,每当面对困难时,正是他的这席话,鼓舞着我前行。”医院余慧青主任说。
■
余慧青
医院缓和医疗科/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肿瘤营养多学科联合诊疗首席专家、重庆英才·创新领*人才、医院医学高端人才。
擅长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诊治,肿瘤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以及癌性疼痛、肿瘤营养等。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30年来,余慧青教授一直活跃在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一线,致力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带领团队创建了重庆市“六个”第一。千帆过尽后,留下的依旧是一片赤诚初心,尽心尽力地服务患者,是她不变的理想。
如今,缓和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尤其是癌症治疗领域,已经从边缘走向核心,余慧青主任看到这些变化很是欣慰。
谈及做缓和医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余慧青教授坦言,有时候会因为太艰难想放弃,但第二天看到患者的眼神、团队的坚守,便觉得再苦再难也应该挑起这份重任。
美专家惊叹中国西部有这样一群医者
问及行医中遇到难忘的患者时,余慧青主任分享了近期一个早期融合缓和医疗很经典的病例——这是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年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伴随脑转移及全身多处骨转移,远赴美国一家顶尖癌症中心进行抗癌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由于今年疫情,患者赴美后续治疗计划不能得以实现,患者病情迅速发展,来我院时就诊时,已经出现很严重的疼痛症状,NRS评分7~8分及很严重的营养不良状况,诊断为难治性癌痛,一米七几的身高,体重只有八十来斤,加上患者工作原因,出现情绪焦虑、肠道功能受损等问题。
问及行医中遇到难忘的患者时,余慧青教授分享了一个早期融合缓和医疗很经典的病例——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年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伴随脑转移及全身多处骨转移,远赴美国一家顶尖癌症中心进行抗癌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受今年疫情,患者赴美后续治疗计划不能实现,病情迅速发展,来医院时就诊时,已经出现严重的疼痛症状(NRS评分7~8分)及极度消瘦状况、诊断为晚期肺癌全身多处转移伴难治性癌痛、重度营养不良,加上患者工作原因,出现情绪焦虑、肠道功能受损等问题。
考虑到患者患者是难治性癌痛合并重度营养不良,采用PCA技术镇痛,同时成立MDT多学科诊疗团队,就患者病情进行多次讨论。在充分镇痛治疗外,还对患者进行精准营养、肿瘤代谢调节治疗融合节拍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营养状况逐渐改善,疼痛控制,经复查,患者肺部、脑部肿瘤有明显缩小迹象。
期间,余慧青带领团队多次与患者在美国那家癌症中心的主治医生进行治疗方案探讨。在得知余慧青团队为患者实施“缓和医疗融合抗癌治疗”方案时,美国医生有些吃惊,尤其对在中国西南地区,有这么一群医者在坚持践行缓和医疗表示赞赏。余慧青说,做缓和医疗就像一场修行,需要情怀来做支撑
填补地区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空白
回望带领团队的医学开拓之路,余慧青主任感慨万千。在成立团队初期,她发现,对缓和医疗存在“偏见”的医务人员占比非常大,便对团队进行了匿名测试,发现只有两名医务人员真正愿意从事缓和医疗工作!医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医院划出独立病区,核定床位55张,余慧青主任便开始招兵买马,引进人才,加快学科建设。
如何做好学科建设,团队如何传承又是摆在余慧青主任面前的一道难题。缓和医疗是医学发展服务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她带领团队不断整合现有医学知识,在云贵川渝地区建立了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联合体,有多达47家医院、科室加入。医院是发展缓和医疗的关键,她发现,基层医生对缓和医疗非常渴望,只是缺少行业标准进行引导,为加大培训力度,余慧青主任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对医院进行学术宣传、交流与义诊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医院缓和医疗科迅速发展,开放床位位增至80余张,填补了重庆地区恶性肿瘤早期姑息治疗的空白,为西南地区癌性疼痛规范化诊疗以及姑息医学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
呼吁将缓和医疗纳入基本医疗
韩启德院士呼吁“缓和医疗应被纳入基本医疗中,医保也应该给予合理保障”的那天,余慧青主任正在学校给学生上课,但也无法控制她那颗激动的心,她说:“缓和医疗之所以发展缓慢不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做,很大原因是缺乏动力,被残酷现实所打败。”
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缓和医疗属于空白,医院、科室相关人员并没有引起重视,发展极为困难,“一开始也茫然无措,能给与团队的就是精神文化的支撑,通过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生存发展之路,再与相关职能部门研究相关*策,将缓和医疗、抗肿瘤治疗仔细研判,尽可能地求生存、谋发展、思创新。”余慧青主任说。
余慧青主任认为,将缓和医疗纳入基本医保,能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不仅是推动缓和医疗快速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也是将缓和医疗向国际接轨的一大跨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