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膜炎(Panniculitis)是原发于脂肪小叶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脂肪组织代谢异常及免疫损伤是主要原因。
年Pfeifer首先记载本病,年Weber进一步描述它具有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特征。年Christian强调了发热的表现,此后被称为特发性小叶性脂膜炎或复发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即韦伯病(Weber-Christiandisease)。
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情况
性别:女
年龄:50岁
健康状况:既往体健
就诊原因:因左侧大腿外侧肿物三个月来院就诊。
入院查体
体格检查:脉搏(P)次/分,呼吸(R)19次/分,血压(BP)/85mmHg,体温(T)36.2℃。
一般状况:精神尚可,左大腿外侧触痛结节,触痛明显。
淋巴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胸部:心肺无特殊。
腹部: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肝区及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四肢: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无特殊。
超声检查
图1左侧大腿外侧皮下脂肪层内见3.2×3.1cm的高回声区,边界模糊
图2高回声结节内可见小囊状回声
图3高回声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左侧大腿外侧皮下脂肪层内高回声并其内囊性回声(脂膜炎待排)。
手术切除病理提示:脂膜炎。
2
脂膜炎讨论
病理
病理上分为小叶性脂膜炎及间隔性脂膜炎。
病理表现可分为三期:
①第一期(急性炎症期):在小叶内脂肪组织变性坏死。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部分伴有血管炎改变。
②第二期(吞噬期):在变性坏死的脂肪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吞噬变性的脂肪细胞,形成具有特征性的泡沫细胞。
③第三期(纤维化期):泡沫细胞大量减少或消失,被纤维母细胞取代;炎症反应消失,皮下脂肪萎缩纤维化和钙盐沉着。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女性,约占7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最为多见。皮下脂膜炎病变只侵犯皮下脂肪组织。
临床表现以痛性皮下小结节为特征,结节大小不等,直径多为1~2cm。结节有疼痛感和显著触痛,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常伴发热、关节痛与肌痛等全身症状;当病变侵犯内脏脂肪组织,视受累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内脏受累广泛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或并发感染。
超声特征
可分为以下3种:
①Ⅰ型结节性脂膜炎: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组织增厚,内部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片状高回声内可伴有网格状的低回声带,无明显边界,不形成明显肿块,位置表浅,可有压缩性。CDFI示病变区可见点状血流信号或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
②Ⅱ型液化性脂膜炎:表现为结节状低回声区,或圆形、片状的无回声区,病变边界清晰,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③Ⅲ型钙化性脂膜炎:表现为条形或不规则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鉴别诊断
主要有以下3种鉴别诊断方式:
①结节性脂膜炎需与皮下软组织感染相鉴别。后者超声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回声增强区,边界不清,液化后内可见液性暗区;CDFI示病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②液化性脂膜炎需与皮脂腺囊肿及单纯性囊肿等相鉴别。三者超声表现类似,鉴别诊断较难,易误诊,多为术后病理确诊。钙化性脂膜炎超声表现典型,结合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及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③结节性脂膜炎与脂肪瘤鉴别:脂肪瘤可发生于任何有脂肪的部位。一半以上发生在四肢,主要在皮下,为无痛性结节。
治疗方案与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一般用糖皮质激素,通常有明显疗效。对系统型患者,特别是重症病例,可同时加用1~2种免疫抑制剂.并根据内脏受累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预后
本病预后个体差异较大。
只有皮肤表现者,常多年缓解与恶化交替出现;有内脏器官累及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1.肌骨超声检查无需特别准备,可在上午8:00-12:00,下午13:30-17:00时间段检查。
2.也可电话预约(-)或超声科分诊台提前预约。
审稿
马桂凤
编辑
夏晴程丹丹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