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丹阳城西部有条老街,保留有很多老建筑。一直想去看看,近听说要拆迁了,就和老公去寻访。
沿着人民公园南面一条路,一直往西开,开到尽头,发现很多低矮、破旧的老房子,斑驳的墙壁上,画了很多表现旧时风俗的儿童画:路边剃头匠、迎财神等等,老公说这可能就是西门老街了。于是,我们停下车往西边走,眼前赫然出现一座崔巍的建筑——云阳楼,旁边有条宽阔的河流,河的西岸是丹阳米行。门楼两层,非常宏伟壮观,可能是仿老街过去的建筑吧。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特别美丽。正对门楼,有一条狭窄、逼仄的小巷,老公肯定地说:“这条应该是西门老街了”。
云阳楼
我们沿着窄窄的小巷往前漫步,街道地面已被水泥浇筑,但店铺门前尚有高起的石坎,老公说这就是以前留下的。两旁的房屋很破旧,灰白相间的小块砖砌成的墙壁、黑色小瓦的房顶,一看便知是老式建筑特有,有的还保留旧时店铺独有的木门板。走在曾经繁华的老街上,嗅着老街的味道,看着老式的建筑,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我就是那个头裹白花蓝底围巾,身着自制粗布衣裳的村姑,为讨生活,在街角一隅,兜售自己亲手做的绣花鞋,面前挤满围观的村妇。
再往前走,看到一座石牌坊,上书“正义坊”。旁边立有丹阳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石碑上写着建造年代:明清。石牌坊呈单立面,三间四柱式,没有牌楼,只有花板。中间高,两边矮,就像三个手挽手站立的兄弟。两边一半被私房占去。牌坊经历着日晒雨淋,见证着老街的前生今世、荣辱盛衰。
西门老街,早在明朝建立,是丹阳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条街。老公说,他小时候经常和父亲来此做生意。那时这条街非常热闹,两旁店铺林立,街上摆地摊的,挑担的,推独轮车的,算命打卦的……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父亲挑着担,牵着他的手,穿梭在人流当中。中午饿了,就在旁边的铺子里,买碗大碗茶,就着带来的干粮,坐在街边的石沿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一向节俭的公公,偶尔也会大方一回,买点瓜桃梨枣之类的吃食,给他品尝,在老公的记忆里,西门老街,就是那些好吃的零食、热闹的戏园、鼎沸的人声。再往前走,看到一大户人家的院落。墙壁上写着“林家大院”。高墙大院,庭院深深,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灰色小砖的墙壁,高处开个六边形小窗,窗上有沿。那一块块长方形的小砖,深浅不一,犹如水墨画家调色盘里的深浅墨色,代表了江南建筑的特色:沉稳、淡雅,也彰显了中国人的个性:收敛、谦逊。也难怪只有我们中国人,才可以画出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来,难道不是江南建筑给予画家的灵感吗?还有江南迷蒙的烟雨?如此规模大的老宅,里面会是什么样?我唐突地走进去,里面墙壁、阳台,全是上等木料构成,墙壁上的木格穿插成规则的图案,犹如中国传统图案中的连续纹样,规整、对称,和谐。阳台上晾晒着各色衣服,里面还住着人,百年老屋,仍然还发挥着作用。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这林家非富即贵。虽然低调,仍掩饰不住林家人的富有。网上搜了下,这林家,很有些来历,号称“林半城”。林氏家族源远流长,汉代就有林姓裔孙迁徙到江、浙一带,素以林礼最为彰显(林礼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后任太子太傅)。丹阳林氏肇于宋代,宋德佑二年(公元年)福建籍进士林芳,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扎根于此。他的后代很多也很出色。林氏老宅,经过林氏几代人的扩建,形成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成了丹阳建筑的代表。
老街,还有保存完好的三思桥,同样是大家族建筑的胡家大院。
西门老街,是丹阳旧时街道的缩影,再现了丹阳旧时的繁华。可是,它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听说要拆迁了,有点担心,老的东西,拆了就很难还原了,可又听说是保护性拆迁,心里稍得安慰。
三思桥
胡家住宅
没看过老街的朋友,拆迁之前还是去看看吧,一旦拆迁,就不再是原来的面貌了。
(部分照片,借用“当代谢灵运”的,特此感谢!)
嘉山灶马神适应人群~~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骨刺、骨质增生、腰肌劳损、脚跟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和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网球肘、鼠标手、腱鞘炎、脚踝痛、膝盖痛、半月板损伤、脊柱炎、跌打损伤、痛经、乳腺瘤、脂肪瘤、骨肉瘤等。联系